近日,有媒体援引中储粮集团在社交媒体发布的通报称,针对网上反映的黑龙江分公司肇东青冈荣昌收储点拍卖销售一次性储备玉米质量问题,中储粮集团公司黑龙江分公司做出说明指出,已派出调查组赶赴当地开展调查。尽管有关粮库的弊案不时出现媒体,尽管有关粮库弊案的种种作案手段屡屡拉低公众的想象底线,但近日网络流传的有关黑龙江肇东青冈荣昌收储点的储备玉米质量的视频,还是震撼了人们。
视频截图,来自看看新闻视频中,发霉的水泡玉米堆积在地,然而,更让公众大开眼界的是在这些发霉的水泡玉米下面,还掺杂着大量的碎渣和粉化玉米等筛出物,且视频拍摄者也被库中玉米散发的难闻气味呛得频频咳嗽。粮库成为腐败弊案频发的地方并不奇怪。此前,一些地方在收购农民粮食的时候,常常用“白条”来兑现农民的现粮。所谓“白条”,实际上就是一张收条或欠条,其上注明收到多少、什么等级的粮食,欠付多少粮食现款。
对于农民而言,最要命的其实不是“白条”,而是“白条”所折射的信用问题:许多“白条”真成了“白条”——兑换不了现金的一张废纸,由此把收购粮食变成了收运粮食。为了杜绝“白条”,每到粮食收购、入库季节,国家有关部门都要协调各个银行,让负责收储粮食的职能部门用现金兑换农民手中的粮食,这才基本消灭了为农民所深恶痛绝的“白条”。然而,消灭“白条”之后,粮食收储部门手中的巨量现金,成了一些官员日夜惦记之物。正是在“白条”消失后,发生了以往不曾见到的奇怪现象。许多遭遇旱涝灾害的地方,粮食不减产了,丰收似被固化在土地上;许多青壮劳力进城打工,以致人去室空、土地荒芜的地方,粮食却年年丰收;许多历史上一直需要调进粮食,可耕地面积也无大的变化的地方,却加建了大量的粮食储备设施……所有这一切,背后都暗含了何种“玄机”?
遍布全国的粮食储备设施中,其所收储的粮食的质量如何,数量如何,这是一个问题。早些年,媒体曾揭露了某县在得知上级领导要来视察时,连夜从邻县“借”运来粮食,放在本县粮库中,待领导前脚走,后脚便将粮食还运回临县粮库的事。这个故事,于今再看,可能已为今日之硕鼠瞧不上眼。当然,也正是这些愈发大胆的硕鼠,让公众对那些烧毁粮库的莫名之火深怀疑惑。一个粮库,有老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硕鼠。更可怕的是让硕鼠看粮库。
据官网介绍,截至2018 年底,中储粮集团公司在全国共有23 个分公司、6 个全资二级管理子公司、1 个科研院,机构和业务覆盖全国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截至2018年末,集团公司资产总额14091亿元,员工4.2万人,年营业收入3185亿元,不愧是国内粮食行业的巨无霸。
2013年5月31日13时15分,中储粮黑龙江林甸直属库发生火灾,造成80个粮囤、揽堆过火和恶劣社会影响,直接经济损失307.9万元。
而此前5月27日,中央第一巡视组恰好进驻中储粮总公司开展巡视工作。巡视组刚走就起大火,网友很快开始质疑这场大火的“真实性”,一时间 “中储粮下属单位以大火遮掩亏空”一说甚嚣尘上。中储粮的“火烧连营”事件迅速成为舆论焦点。
事故调查报告显示,13时15分左右,“林LC临时02”号粮堆上方的工人发现,12号库“林LC临时01”储位苫盖玉米堆的苇栅着火,随即呼叫他人施救。同时,电话通知本单位消防车实施灭火救援。粮库副主任罗洪权接到火警报告后,带领60余人展开扑救,同时打电话报警。受当日高温、大风极端恶劣天气影响,“林LC临时01”号玉米堆的火势随风力顺势蔓延,大火引燃其他79个粮囤、揽堆货位的苇制苫盖物,形成连营火灾。
中储粮黑龙江林甸直属库的绝大多数储备粮都是放在草制的粮囤中,露天直接堆放在地上。根据《中央储备粮仓储管理办法》第十五条规定,中央储备粮必须储存在符合安全储粮要求的仓房内,不得露天储存。
彼时,大火救援指挥部副总指挥曹冰寒介绍,涉事粮库的库存是15万吨,平时每年它的库存是3万吨到4万吨,现在已经属于超负荷运转。据介绍,中储粮黑龙江林甸直属库于2011年正式晋升为国家级储备粮库,核定仓容量为7.6万吨。
但是在火灾发生时,这个库的实际存放粮食已经达到15万吨,粮多仓少,很多粮食只能露天存放在用草围成的临时粮囤中。数百个草制的粮囤集中堆放,加上大风高温的天气,造成了最后的“火烧连营”。
同时,整个粮仓的消防设施也非常有限,作为国家级储备粮库,只有一个消防水池和一个给消防车加水的水鹤。而堆放最集中、同时也是火势最大的粮囤群周围,竟然没有一处有效的消防设施。
2013年6月3日上午,黑龙江省公安消防总队公布火灾原因,即“穿过金属配电箱的导线与配电箱箱体摩擦,导线绝缘皮破损,短路打火,引燃配电箱附近苇席和麻袋,进而引发火灾”,相关负责人因涉嫌重大责任事故被移送公安机关。
7月14日傍晚,中储粮集团再次披露初步核查情况,称“视频反映的这批玉米数量质量问题与事实基本不符,仓内个别点位的质量问题不代表整仓玉米质量状况”。
就仓储玉米存在“筛下物”的情况,中储粮集团表示核查中确实发现粮堆底部个别点存在筛下物,但经调查是在入仓过程中没有及时进行清理,筛下物不影响整仓玉米质量和数量,玉米出库时数量按照实际过磅计量。
视频内容中反映的青冈荣昌人员违规额外收取装车费等问题,中储粮集团初步核查情况基本属实,并称下一步将依法进行处理。“核查中如发现中储粮直属企业人员存在违规违纪违法问题,集团公司将依规依纪依法对有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中储粮集团表示。
中储粮粮食质量问题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但是网友却表示出质疑,其中有三个关键问题需要得到合理的解释。
我们在中储粮回应玉米质量问题的消息中提到,“玉米经过多点插仟采样,经检验符合拍卖时所标注的标准”
这是我们所看到的第一个问题:我们采样的标准是什么?用什么样的采样器械采样的?
我们可能有很多人都不知道,粮食采样并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特别是粮库的粮食采样实际就更加困难了。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我们的采样设备能有多长?粮库的粮堆可以用小山来形容。我们到粮库就会发现如果我们只是用常规的采样设备根本就难以获得全部的玉米样品,并且我们所说的多点采样是多少点?难道没有相关的具体数据吗?这些都是问题的关键点。
粮食采样检测是一个非常正规的过程,其采样标准和操作方法都是有严格要求的,中储粮回应的太过含糊让人不得不怀疑。
我们有一个词叫做“家丑不可外扬”自家人查自家人是否会存在“护短”的问题?这样的检查结果是否可信呢?
国家储备粮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或者说疑似出现质量问题这关乎到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曾经历史上出现的“硕鼠”问题让我们至今还记忆犹新。一旦出现类似的事件我们是否仅仅让企业自查就可以轻轻揭过呢?
我们认为这虽然是企业经营的问题,但是这确实关系到我们中国人粮食是否安全,所以这就需要国家机构的介入这才合情合理合法,并且才能具有公信力。
第三,在视频中我们看到玉米变色说是水泡玉米,而中储粮却说是成熟不充分的烘干玉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玉米在烘干的工程中如果玉米过热就会出现玉米变色的问题,我们看了一下相关的玉米评级标准,这种变色的玉米是被计算入破碎率里面的。
粮食的破碎率是反映粮食品质的一项重要的指标,玉米质量指标中规定三等玉米的不完善粒不能超过8%,(不完善粒包括虫蚀粒、破碎粒、病斑粒、生芽粒、生霉粒、热损伤粒)。
玉米变色属于热损伤,我们如果可以明显地看到这样的玉米那么玉米的破碎标准肯定达不到国标三等,这样不合格的玉米国库也会收吗?
无论是容重还是破碎粒都不达标的玉米国库也会收?我们卖玉米的时候可能听说过国库这么好说话。
所以我们认为即使这些玉米只是烘干的时候出现了问题,也是我们收购玉米的时候出了问题,不能就简单地揭过,应当严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