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东路小学将原来的分类垃圾池翻新,上面醒目的标语能引导学生正确分类投放垃圾。麦朝枢摄
梧州学院环保协会的学生向工业园区的企业派发环保宣传单。(梧州学院环保协会提供)
走进万秀区的中山路、南中路等街道,五套醒目的红黄绿分类垃圾桶提示着市民,要把手中的垃圾正确放入不同的垃圾桶内,懂得把垃圾送回属于它们的“家”。
我市自本月5日启动“清洁绿色环保节能宣传月”活动后,垃圾分类这一新的环保理念,在将近两个星期的宣传中,集中密集地渗进市民的环保意识当中。
然而,要使垃圾分类这一理念深入人心,还需要做很多的工作。本期专题,我们就如何让垃圾分类这一有利环保的措施有效并长期推广下去的话题进行分析,并与我市相关人士共同探讨。
虽然推广分类垃圾桶后,市民在扔垃圾的时候多了些许的“麻烦”,但是,推行垃圾分类却是一件百利无一害的事。市民的“举手之劳”,甚至可以产生可观的效益。
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垃圾场场长蒋铁桥告诉记者,目前我市的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仅为60%,其中30%的垃圾靠填埋处理。“如果市民都能将垃圾正确分类,环卫部门也能将分好类的垃圾正确收运、处置,那么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便可以达到100%。”
据蒋铁桥介绍,垃圾运往垃圾处理场后,首先用分水线分出长条物,如:树枝、废弃沙发、大石块,以免在下一环节的筛选中影响筛选甚至破坏机器。
筛选分为筛下物和筛上物,筛下物是指通过一个滚筒装置的机器,将有机质含量物往下层筛出,包括菜根、菜叶、煤灰等餐厨垃圾。这部分垃圾可作为堆肥的原材料制成营养土,例如可用于园林绿化,这部分垃圾的利用率是10%至20%。筛上物则是经过风力和磁力,分别把体重轻的垃圾如纸片、薄膜吹出和将金属类废弃物吸出,这部分的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最高。无法在滚筒里筛出的垃圾经过传送带,由专门的环卫工人进行分拣,挑出机器筛剩但利用率仍然比较高的垃圾,如破旧皮鞋、纸皮等。
那些无法由分拣工挑出,无法在垃圾处理场回收的垃圾便拿去填埋,填埋的垃圾包括废弃电池、玻璃碎、砖头等。
“如果市民能按规定分类垃圾,不仅减少了分选垃圾的时间,省去许多分类步骤和人力资源,而且还能将细分出来的垃圾充分有效地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资源流失和环境污染。”
蒋铁桥建议我市应首先做好垃圾分类的投入工作,若这一环节做好了,能实现其产出的效益与投入相当,甚至超过投入,“垃圾分类的前景甚是可观。”
政府的投入。政府可以引导房产商在楼房设计中预设垃圾分类的投放场地。可在每一层的楼梯间,规划出固定投放垃圾的场地,将环保理念通过艺术效果体现于居民的视觉与活动范围之内。
分类容器的投入。社区可向居民分发环保袋、分类垃圾袋,一来不增加居民的消费负担,激发居民实行垃圾分类的热情;二来分发与接收袋子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次宣传环保理念和树立大家的环保责任心的过程。
服务的投入。负责上门回收垃圾的环卫工人或者小区物业聘请的清洁工人要服务到位,定期定点回收市民分好类别的垃圾。对于因此而导致工作量增大的清洁工人,也应给予一定的报酬,激励清洁工人为城市投入更周到的服务。
蒋铁桥分析,投入到垃圾分类中的人力物力需要依靠产出的效果来支撑。像废弃电池一类的可回收利用但却没能合理利用的垃圾,现在很多时候正被悄无声息地埋进堆填区里,资源、财富就这么白白浪费了,可惜至极。“如果将垃圾按类别统一收运,降低污染范围,扩大利用范围,那么垃圾是完全可以变废为宝,而且销路顺畅的。”据了解,梧州有专门处理和利用垃圾的公司,例如梧州市德润环保实业有限公司,该公司专业从事投资、建设及运营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等项目,目前在原有垃圾处理区域的基础上又增设了可回收垃圾区域和有毒垃圾区域。
蒋铁桥介绍说,只要建立针对收运垃圾的奖励机制,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便会大大提高,甚至趋向100%。
垃圾分类,是近日在我市开始大力推广的环保新措施。在推广初期,我市以南中小区为试点小区,在该小区所在的万秀区的主要街道,设置了醒目的以红黄绿为主色调的分类垃圾桶。
对于梧州市民而言,垃圾分类这一概念毫不陌生,不少市民在更早前,已自觉形成了将垃圾分类堆放的良好习惯。在一些快餐店门前,会放置着一些专用垃圾桶,里面堆放着厨房里烧剩的煤渣;在众多凉茶店、奶茶店的门前,我们可以看到店主专门放置有两个垃圾桶,一个桶收集蔗渣、另一个桶收集顾客喝剩的一次性塑料杯、吸管;就连大街上捡垃圾的人,在连声埋怨垃圾桶积满菜汁废水的同时,也懂得说生活垃圾应该隔水倒弃,免得污水横流。
近日,记者来到率先推广垃圾分类的骑楼城、中山路、南中路等街道,看到这样可喜的情形:虽然在垃圾分类桶前扔垃圾比过去更麻烦,但不时可见市民在认准每一个垃圾桶的类别后,主动上前掀开桶盖,将手中的垃圾分类丢弃。有的市民还领着小孩站到崭新的分类垃圾桶面前,教其识别垃圾桶上的分类标志,让孩子从小养成垃圾分类的意识和习惯。
但是,我们在采访中也发现,市民在识别垃圾分类还是有误区或混淆分类的时候。
12日下午,记者在恒业国泰商场楼下的三个分类垃圾桶里,发现三个桶内所装的一些垃圾并未完全按应有的类别进行分类。可回收桶里装着一次性饭碗、一次性饮料杯、软包装盒;不可回收桶里装着街边派发的广告传单、纸片;有毒垃圾桶里则装着啤酒瓶、易拉罐。据了解,像这样的垃圾被错误归类的现象,在垃圾分类宣传推广的初期时有发生。
在现场,我们见到有个别走近分类垃圾桶扔垃圾的市民,在犹豫片刻之后把垃圾随意扔进桶盖已经打开的垃圾桶里。记者采访了一位随手将餐巾纸扔进红色“有毒垃圾”桶的市民,这位市民解释说,“分类垃圾桶需要亲手将桶盖打开,我有点怕脏,只好把纸巾扔进已经被人打开的红色垃圾桶。”该市民的“借口”反映出一部分市民贪图方便,不愿遵守环保要求的心态。
随后,记者在放置分类垃圾桶的路段展开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是调查市民对垃圾分类的了解程度。结果显示,绝大部分的市民已经对垃圾分类有了一定的认知,85%以上的调查对象知道垃圾应该分类投放。在调查中,有一半以上的市民表示,最初是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垃圾分类这项举措的,一位喜欢收看粤语频道的老人说,“我是看了广东新闻才知道什么是‘垃圾分类’。”
为使垃圾分类的新环保理念更快更顺利地推行到千家万户,我市一些单位和民间组织也迅速地行动起来,为宣传这一新理念出一份力。
近日,市大东路小学将操场一角的小分类垃圾站翻新了一遍,醒目的垃圾分类白底黑字标语提示师生们注意将垃圾分类投放。在老师的宣传教育下,这里的学生们已基本懂得如何将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合理归类,并做到自觉投放。
而梧州学院Fresh环境保护协会的成员们也在第一时间与梧州工业园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取得了联系,向园区内的每一个厂区、车间的工人宣传垃圾分类的知识。
据悉,为了落实本次活动的效果,我市政府部门已经拟定了具体的垃圾设施配备计划,并对活动中各部门所担负的责任做了具体的分解。设施配备方面,将在活动开展期间购买分类垃圾袋30000个、分类垃圾桶100个、垃圾分类收集桶2套、电动收集车1辆。各单位及部门的具体分工如下:如城区政府负责试点社区生活垃圾的分类投放、收集、运输的组织、协调和监管工作;市政局、市城监支队负责试点区域及其周边乱扔垃圾等现象的执法监督工作;市环保局负责对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过程进行环境污染方面的监督,对有害有毒垃圾收运处置工作给予指导和监管等。
那么,在做好以上环节工作的同时,如何才能让垃圾分类的观念深入每个家庭呢?市政局市容科科长罗华湘在接受采访时建议,我市大力展开垃圾分类环保活动,关键在于引导与宣传。
为了提高全市人民对垃圾问题面临严峻形势的认识,让广大市民意识到要主动改变垃圾处理方式,激发市民主动参与到资源回收、节能环保的实际行动中,罗华湘介绍说,“我们会布置相关内容的展览厅,向市民宣传垃圾分类等环保观念。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展示材料,形象客观地让市民学习我国对于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促进循环经济、管理城市生活垃圾以及自治区鼓励生活垃圾分类回收、资源化利用的法律、法规、办法来认识环保节能的相关政策。”
“展厅还可以用实物和图片在展厅中对各种垃圾分类处理技术的沿革、国内外垃圾分类的做法、我市分类收集处理体系的项目、循环经济与再生资源的项目、地球能源与环境问题、当地变废为宝的实例、征文征画的作品等内容进行展示。”罗华湘认为,这些内容,对规划和建立有效的处理机制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针对目前仍有不少市民对垃圾分类的概念存在着认识误区的现象,罗华湘建议,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则应对垃圾分类进行大力宣传,普及垃圾分类投放的相关知识,营造浓厚的环保氛围,全方位调动市民的积极性,使健康而科学的生活理念深入市民的心中,让我市每个家庭的每个成员都必须具备对垃圾进行合理分类的意识和知识。
他建议,宣传一定要深入单位,走进校园,普及家庭主妇。比如组织全市企、事业单位加强清洁绿色环保宣传,组织工会骨干开展节能环保和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培训;组织青年志愿者参与各类宣传活动,在学校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在全市广大妇女、家庭当中开展普及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的系列宣传活动,组织开展知识讲座,推广垃圾分类和技巧。
而且,罗华湘觉得宣传的重点还应在校园。“从小养成分类习惯、学会分类方法,这不仅会在家庭里发挥重要的影响力量,还为将来走出社会能自觉遵守分类要求奠定基础。”
据悉,万秀区教育局已率先在万秀区各所小学专门增设了垃圾分类课,并且印发了关于垃圾分类的知识手册和宣传单,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中队活动、大队活动,以教师讲授垃圾分类知识、师生互动利用废旧品制作手工变废为宝、布置班级宣传板报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为校园增添浓厚的宣传教育气氛,增强校园开展垃圾分类的宣传效果,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认识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及其具体的操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