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23年是绍兴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习深入浙江期间亲临绍兴考察,赋予绍兴“谱写新时代胆剑篇”重大使命,彰显了人民领袖对绍兴人民的关怀厚爱、对绍兴发展的殷切期望,为绍兴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深学细悟习考察浙江重要讲话和考察绍兴重要指示精神的丰富内涵、精髓要义和实践要求,满怀感恩之心、激发奋进之志,紧扣“谱写新时代胆剑篇”新定位新使命,在市委坚强领导下,认真落实上级重大决策部署,扎实推进“五创图强、四进争先”,深入开展“政府工作落实年”活动,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奋力实现“亚运出彩、经济出新、项目出效、风险出清”,较好完成了市九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过去一年,我们全力扛起经济大市勇挑大梁的责任担当,书写了经济回升向好的优异答卷。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夯实工业经济“压舱石”,打好扩投资、稳外贸、促消费组合拳,着力推动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省第一方阵。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91亿元,增长7.8%、居全省第2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8%、居全省第2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其中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居全省第3位。出口总额增长11.8%、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1%,均居全省第2位。完成财政总收入926.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78.7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392元、48825元,分别居全省第2位、第3位。
过去一年,我们全力锻长补短、攻坚突破,交出了三个“一号工程”和“十项重大工程”的高分报表。牢固树立“做极致、干精彩、看实效、争一流”导向,强化专班推进、督导服务、晾晒比拼,奋力推动三个“一号工程”和“十项重大工程”综合评价位居全省第一方阵。从三季度看,我市7项工程获省五星评价、居全省第3位,其中三个“一号工程”四项评价连续两季五星全覆盖、全省唯一;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连续三季获五星,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文旅深度融合等3项工程两季获五星。从优化后的21项晾晒指标当年增速看,已出数据的16项中有8项居全省前2位、无指标居全省末3位。
过去一年,我们全力保障亚运精彩圆满,实现了“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的美好愿景。作为承办亚运赛事最多的协办城市,以主办姿态、举全市之力,全面落实“简约、安全、精彩”办赛要求,全力保障火炬传递及84场赛事精彩顺畅、78场训练安全有序,接待观赛观众17万人次。谢震业、蒋裕燕分别担任亚运会、亚残运会中国代表团旗手,绍兴健儿获亚运会10金2银2铜、亚残运会9金1铜,创历史最好成绩。深入开展迎亚运“三大提升行动”和新一轮亚运城市行动计划,打造10大绍兴印象节点,建成42个精品节点,切实改善赛事场馆、通勤线路、历史街区等重点区域环境,全域呈现整体大美、平安和谐、文明有礼的绍兴风景。以协办亚运为契机,承办首届全国攀岩冠军赛等国家级、省级赛事89场次,举办绍兴十运会、“水陆双马”等赛事,国际赛会目的地城市加快建设。
一年来,我们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创新实干为基底,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重点抓了七方面工作:
一是坚持项目为王,发展动能不断增强。强化分级分类协调,推动项目建设提速提质,市级连续2次获省投资“赛马”激励,诸暨、上虞、嵊州均获省投资“赛马”激励。121个省“千项万亿”工程项目投资完成率143.8%、居全省第2位,轨道交通二期建设规划获国家批复,中芯三期获批开工,镜岭水库通过水利部行业审查,获评省重点建设项目推进工作成绩突出设区市。强化产业链精准招商,新引进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85个,其中100亿元以上项目7个。抢抓政策机遇,列入国家用地单列项目19个、新增用地3.335万亩,列入省重大产业项目17个、获土地指标奖励4121亩,均居全省前2位;争取专项债、特别国债、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等资金支持929.1亿元,居全省第一方阵,有力有效保障了重大项目快速落地、加快建设。
二是强化创新驱动,产业体系提质增效。率先启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建设,列入全省创新深化唯一综合性试点。抓实绍兴科创走廊标志性工程和重点建设项目,全社会研发(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首次突破3.0%。绍兴文理学院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新增2个、累计4个,居全省高校第9位。入选国家级领军人才数量继续领跑全省,新增博士929名、高技能人才3万名,城市人才吸引力居全国第23位。大力实施先进制造业强市“4151”计划,连续两年获国务院“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督查激励,获批海峡两岸(绍兴)数字产业合作区,集成电路、现代纺织与服装等四个产业集群入选省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新昌滚动轴承产业集群创成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市级及越城、上虞、新昌夺得首批“浙江制造天工鼎”。深化“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盘活工业用地1.5万亩,18个化工跨域集聚项目全部用地摘牌启动建设,“绍芯谷”列入城市更新省级试点。获批全国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建设综合评价连续四年居全省同类城市首位。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十百千”工程,开展“越惠悦生活”四季促消费主题活动,入选全国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地区,越城、柯桥、上虞获评省级夜间经济样板(特色)城市。
三是突出改革赋能,市场活力加速迸发。在全省率先开展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设立市县两级“1+7”企业综合服务中心,“越快兑”平台兑付资金52.3亿元、惠及企业超10万家次,“一网通办”率99.3%。“枫桥式”护企优商模式等6个案例入选全省营商环境最佳实践案例,获批“公平竞争指数”国家级试点,入选国家社会信用体系示范城市,在全国工商联“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中位列全国地级市前10位。开展“爱企行动”系列活动,出台“民营经济33条”,设立中小企业投资基金,制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内生项目等专项政策。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89家、限上批零住餐企业889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6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76家,高新技术企业374家;新增上市企业6家、累计达100家,其中境内A股上市公司80家、居全国同类城市第3位。千方百计抢单拓市,组织4478家次企业境外参展,举办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世界布商大会、中日韩工商大会,市场采购贸易出口增速领跑全省,绍兴综保区提前实现“百亿百强”目标。
四是聚力品质提升,城乡风貌加快改善。深化融杭联甬接沪,编制绍兴市融杭发展规划,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开通运营,越东路北延等5条快速路、杭绍甬智慧高速杭州至绍兴段建成通车,柯诸高速、高铁站前片区TOD综合体等加快建设,杭绍临空经济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绍兴片区、义甬舟嵊新临港经济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深入实施打造最清洁城市“410行动”,提高养护经费标准,强化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完成城市功能优化项目272个,创建最清洁城市单元169个,荣获中国城市精细化管理创新典范。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承办全国农村宅基地管理与改革现场经验交流会,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粮食功能区)8.2万亩,新增省级城乡风貌样板区13个、未来社区41个、未来乡村35个,柯桥、诸暨获首批“神农鼎·铜鼎”。巩固提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成效,河湖长制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水利工作夺得大禹鼎“金鼎”、第23届水利“大禹杯”金杯奖,获评“无废城市”“清源杯”。
五是加强保护传承,文旅魅力持续绽放。启动古城申遗工作,部署推进古城文商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发布古城“三个一条街”规划和解放路“唤醒计划”,浙东运河博物馆、北纬30°展示馆、古城北入口等文化地标建成投用,办好“7·15”古城保护日活动和“古城四季”文商旅主题活动。《南宋绍兴府城图》向世界发布,《绍兴市浙东唐诗之路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条例》制定实施,《文脉春秋·绍兴》央视首集播出,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获考古发掘资质。举办第21届越剧大展演、阳明心学大会、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等活动,非遗保护发展指数综合排名居全省第2位。鉴湖旅游度假区升格“国字号”,新增国家3A级旅游景区7家,获评“中国研学旅行目的地·标杆城市”。全年接待游客6945.8万人次、增长25.17%,预计实现旅游总收入450亿元、增长28.5%。
六是聚焦群众期盼,民生福祉有效增进。推进全国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城市创建,新增城镇就业9.67万人、就业大学生14.57万人。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在全国率先实现市域全覆盖,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通过率、教育现代化发展指数居全省首位。建成婴幼儿照护机构590家,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4.5个。高品质养老机构加快布局建设,每万名老年人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数24.9人。省人民医院绍兴医院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市妇保院新院等建成投用,医保跨省直接结算实现全市覆盖,高分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连续三年获评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全市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134元,实现乡镇(街道)残疾人之家全覆盖。新增省共同富裕示范区试点6个,城乡收入比缩小至1.65。出台新一轮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举措,稳保基金提质扩面,扎实推进“保交楼、稳民生”。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65万套(间),改造老旧小区85个,每百户居民拥有综合服务设施面积达38.2平方米。
七是深化“枫桥经验”,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高质量办好“枫桥经验”纪念活动,全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大会在我市召开,诸暨“一站式、一码管”综合解纷工作法入选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广泛开展“枫桥式”特色创建,成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强势推进“金盾”“雷霆”等行动及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命案、五类案件全部告破,刑事治安、电诈警情分别同比下降15.3%、6.3%,入选全国首批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常态化推进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深化基层应急和消防“四大体系”建设,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下降11.1%、12.5%。成功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省级双拥模范城创建获“八连冠”。
一年来,我们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入学习习考察浙江重要讲话和考察绍兴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巡视反馈意见整改任务,“持正确政绩观、建为民新业绩”等行动见行见效。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44件、政协提案460件。全市一审行政诉讼案件败诉率2.49%、全省最低,获评法治浙江建设优秀设区市。加强政府债务、隐性债务、国有企业债务“三债统管”,优化财政支出重点和结构,财政民生投入资金占比达76.1%。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强化重点领域廉政风险防范,不断巩固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
同时,东西部协作、山海协作等对口支援合作工作扎实开展,“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顺利完成,第五次经济普查有序推进,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军民融合、国防动员、人民防空、退役军人事务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残联、文联、慈善、红十字、关心下一代等事业加快发展,民族宗教、史志、审计、统计、外事、侨务、对台事务、档案等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各位代表!每一份收获,每一点成绩,每一次荣誉,都来之不易。这是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的全市人民、广大建设者和省部属驻绍单位,向积极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离退休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绍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指战员,向广大企业家,向所有关心和支持绍兴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受多重因素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经济稳进基础尚不牢固,出口、消费持续承压,投资增长后劲不足,部分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比较困难;创新驱动发展有待加快,科技支撑能力不够强,亩均效益不高、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滞后等短板弱项亟待补齐;城市能级品质还需提升,养老、托育、老旧小区改造等需加力推进,文商旅融合发展也有待持续突破;安全风险隐患仍需攻坚,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社会治理等还存在短板。同时,一些政府工作人员的担当精神、创新意识、专业能力、工作作风还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对此,市政府高度重视,我们一定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绍兴深入学习贯彻习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谱写新时代胆剑篇的关键一年。做好政府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考察浙江重要讲话和考察绍兴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统筹推进三个“一号工程”,大力实施“十项重大工程”,全面深化“五创图强、四进争先”,扎实推进产业提档、项目提效、环境提质、民生提优等重点任务,推动经济运行持续走在全省前列,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为谱写新时代胆剑篇提供有力支撑,以绍兴的“稳”“进”“立”为全国全省大局多作贡献。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以上,全社会研发(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3.2%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高于GDP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以上,出口增长8%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以内,节能减排降碳完成省定目标。
做好今年工作,必须牢牢把握三个方面要求:一是深刻领悟习对绍兴的殷殷嘱托,切实增强感恩奋进、再谱新篇的担当自觉。习对绍兴发展始终高度重视,先后29次亲临绍兴考察调研。特别是在“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主题教育深入开展的重要时刻,再次到绍兴考察调研,把脉定向、指路领航,勉励我们谱写新时代胆剑篇。我们要用心领会、深刻把握、一步一个脚印,坚决贯彻的指引指导,坚决扛起再谱新篇的历史使命,奋力绘就中国式现代化市域实践的美好图景。二是勇于直面发展中面临的困难问题,切实增强先立后破、争先进位的信心决心。当前发展面临的资源要素缺乏、动能减弱、空间受限、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要求我们不仅要进一步做大经济总量,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激烈竞争态势,我们要聚焦重点、难点、堵点,善于抢抓发展机遇,大力实施突破性举措,夯实稳的基础、激发进的动能、提升立的实效,推动争先进位、走在前列。三是认真贯彻上级重大决策和市委部署要求,切实增强落细落实、善作善成的行动力量。坚持把抓落实作为政府工作生命线,强化任务分解、问题协调、跟踪问效,干在实处、久久为功、狠抓落实,不断提升开展工作的预见性、科学性和精细化程度。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以培育壮大增量来调优存量,致力提升工作实效,争取更大工作主动,确保“有号令,上级有部署,市委有要求,政府见行动见成效”。
(一)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引领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着力完善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效协同推进机制,加快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快绍兴文理学院更名设置绍兴大学,开工建设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绍兴校区,建成投用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绍兴校区。积极落实全省高校基础设施提质工程部署,因地制宜承接优质资源。出台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工作方案,着力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深化普职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开展国家新一轮高职“双高计划”创建工作。
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以打造绍兴科创走廊2.0版为牵引,完善六大协同、专班推进工作机制,谋深抓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的突破性举措。加快鉴水、金柯桥、镜湖、滨海、曹娥江五大科技城建设,协同推进诸暨G60创新港、嵊州剡溪创新带、新昌智造科创带,高标准建设绍芯、鉴湖、曹娥江、浣江、艇湖、天姥等实验室,争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广阔舞台。深化产学研合作,健全加速器、中试基地等成果转化体系,实施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项目10个以上,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工程研究中心5家。打造专精特新创业城,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15家以上,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0家、高新技术企业3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63.5%。
打造“名士之乡”人才高地。推进战略人才“5232”计划,实施人才引领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集聚海内外院士、省顶尖人才5名以上,引进省级以上科技领军人才100名、博士1000名,培养卓越工程师及后备人才100名,新增高技能人才2万名、就业大学生14万名,本地高校当年毕业生留绍率提高到27%以上。落实《绍兴市人才发展促进条例》,开展提升人才吸引力“六大行动”,举办“绍兴人才周”活动,推进滨海新区等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优化全生命周期“增值式”人才服务,营造年轻化、国际化、开放式城市人才生态。
(二)以先进制造为关键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入实施先进制造业强市“4151”计划,致力打造“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标志性成果。
统筹提升“2+6+N”平台体系能级。发挥滨海新区高能级战略平台引领作用,推进海峡两岸(绍兴)数字产业合作区、杭绍临空经济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绍兴片区、义甬舟嵊新临港经济区建设,推动上虞杭州湾经开区、诸暨经开区创建省高能级战略平台。推进新产业平台提质扩面三年行动,加快实现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县域全覆盖。制定实施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选择6个特色小镇打造升级版。做好跨域整合“后半篇文章”,聚力打造“绍芯谷”。深化工业全域治理,探索实施“工业上楼”,开展百亩以上连片地块治理10个以上,规上工业亩均税收、亩均增加值均增长10%以上。
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式、高端化发展。加强省级特色产业集群4个核心区、3个协同区建设,推动环杭州湾模拟芯片和功率器件、绍兴现代纺织争创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再夺“浙江制造天工鼎”。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一链一策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交通、高端智能装备、智能家居家电、新材料等6大新兴产业提质扩量,前瞻布局“5+2”未来产业。健全“链长+链主”协同机制,支持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探索建设“链主”产业园,促进上下游企业融通发展。加快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巩固扩大装配式、钢结构领先优势。强化政策扶持、业态创新、品牌打造,推动黄酒、珍珠等历史经典产业塑造新辉煌。
更高水平推动数实融合、两业融合。推广“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模式,新增省级未来工厂1家、省级智能工厂(数字车间)15家以上,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90%以上,争创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开展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国家试点。大力实施软件产业发展“2515”行动,加快百度云、算力中心等项目建设,积极培育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业态,规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增长12%。抓好省级“两业融合”试点评估提升,培育壮大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深检集团华东总部建设,新增省级服务型制造企业3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2家,更好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三)以“三驾马车”拉动为支撑推动经济稳进向好。多措并举扩投资、稳外贸、促消费,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全力扩大有效投资。深入实施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分级分类协调效能,新增建设用地2万亩以上,确保新建项目早开工、续建项目快推进、竣工项目早投产。积极争取和用好国债、专项债等政策红利,着力推动更多项目纳入上级盘子。大力推进“引大引强引头部”专项行动,深化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力争新引进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00个以上,其中100亿元以上项目10个,实际利用外资10.6亿美元以上。扎实推动497个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建设,充分激发内生项目投资动力,带动制造业投资增长15%。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深化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试点,实施项目38个、盘活资产200亿元,推进原水水利公募REITs项目,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全力拓展优势外贸。大力推进“2335”外贸保稳提质行动,确保出口占全国份额保持稳定。统筹抓好市场采购贸易试点、跨境电商综试区、综保区三大平台建设,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专业市场)+跨境电商”“综保区+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深入开展“十业百展千企”行动,制定新一轮参展补贴政策,举办纺织行业等海外专业展,拓展东盟、非洲、中东等新兴市场。加强工贸联动、外贸回归,积极招引出口导向型企业,抓好小微外贸企业辅导培育,进一步壮大外贸主体。深入推进“丝路领航”行动计划,加快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带动中间品、零配件、成套设备等出口。深化对外交流合作,全力办好第五届国际友城大会。
全力激发消费潜能。着力提升绍兴城市烟火气,深化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十百千”工程,开展高品质步行街、特色街区创建,争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省级试点2个以上。大力引育商贸主体,强化“老字号”传承推广,新增省、市级服务业领军企业25家以上,年销售额超100亿元企业1家以上。持续办好“越惠悦生活”四季主题活动,撬动新能源汽车等大宗消费增长,支持各地争创全省首批放心消费示范县(市、区)。培育“体育+”消费新业态,争创国家级体育消费活力城市。发挥“后亚运”效应,“一馆一策”提升亚运场馆运行效益,打造“中国棒垒球之城”“国际户外运动之城”,办好U23棒球世界杯、“水陆双马”等品牌赛事。加快城乡有机更新步伐,稳步扩大优质优品住宅供应,加大住房消费支持力度,推进“好房子”试点建设,更好满足居民、新市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四)以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为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两个健康”,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厚植民营经济做优做强的“沃土”。
打响增值化改革品牌。深入推进“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和向基层延伸”国家级试点,完善构建“15分钟政务服务圈”,推动政务服务中心空间、人员、事项综合集成。做强一站集成的企业综合服务中心,提升线上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功能,在重点园区、产业平台、工业大镇建设15个线项“一类事”服务场景和10个特色产业专区应用。推广“企业码”应用,深化企业年报精细化管理和“多报合一”改革,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率95%以上,助力企业从繁琐的审批中腾出时间精力、专注创业创新。
落实落细“民营经济33条”。全面落实“3个80%”和10大特色举措,着力破解企业发展痛点。坚持“开门定政策”“上门送政策”“快捷兑政策”,加大“1+9”政策直达快享力度。实打实开展“爱企行动”,构建问题收集处置反馈闭环,主动回应企业呼声,积极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采取有力举措,加强第三方服务机构规范提升工作。大力弘扬“四千精神”,讲好越商故事,营造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严格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先行先试改革。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拓展执法监管“一件事”,深化“综合查一次”工作机制。持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进重点产业合规体系建设,新增产业合规指引6个、合规示范企业3家以上。抓实“五大金融”等项目融资,发展产业数字金融,探索投贷联动、并购贷款、债转股等金融服务,制造业贷款增长12%以上。深化上市“一件事”等改革,新增境内上市(过会)企业6家,打造上市公司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绍兴模式”。
(五)以提升能级品质为重点放大城市格局。落实绍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强化市域一体协同发展,推动古城文商旅深度融合,加快镜湖大城市核心区崛起,打造最清洁城市,争创江南水乡新典范。
加快提升城市能级。坚持“跳出绍兴发展绍兴”,持续深化融杭联甬接沪,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更好汇聚高端要素资源。开工建设甬金高速绍兴段、诸永高速直埠至街亭段扩建工程、柯桥向前作业区曹娥江码头等项目,加快机场高铁绍兴段、杭州中环柯桥段、曹娥江清风船闸及航道工程等建设,做深杭甬运河二通道、杭诸市域铁路、鄞州至宁海高速西延(新昌联络线)等前期,致力缩短时空距离、彰显同城效应。
推动市域一体协同。坚持片区化开发理念,大力推动越城、柯桥、上虞交界区域融合发展,提高中心城市集聚力带动力。谋划实施县域承载能力提升重大项目30个,推动人口向县城集聚、产业向园区集聚。扎实推进跨乡镇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完成建设用地复垦600亩。完善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体系,加快轨道交通二期及1号线国道快速路二期、柯桥北环快速通道滨海延伸线一期等建设,推进镜岭水库、安华水库扩容提升、甘电入浙和浙北环高压工程等建设。
强化古城新城联动。加快古城申遗步伐,推进鲁迅故里综合保护、王羲之纪念馆等项目建设,推动仓桥直街争创国家历史文化街区。有序开展传统民居微改造、基础设施微更新,稳步实施老旧小区、背街小巷改造提升,持续扩大“15分钟公共服务圈”“15分钟社区生活圈”覆盖面,让生活在古城内的群众更有幸福感。对标一线城市标准,加快梅山东片区、高铁北站TOD、人民医院镜湖总院、棒球未来城等建设,推进金融机构入驻金融活力城,多措并举激活商业、科创、金融等设施,加速镜湖新区聚人气、集商气、热起来。
提升精细管理水平。开展打造最清洁城市“410行动”提质拓展年活动,着力建设全域清洁美丽绍兴。推动精细管理区域向集镇延伸,确保精细管理示范区、高标区、标准区分别不少于城市建成区面积的7.5%、22.5%、45%。推进城市最清洁单元创建扩面,创建最清洁乡镇(街道)10个、最清洁村居100个、最清洁基本单元1000个。加快城市桥下空间综合利用、雨污管网提标改造、城镇燃气设施等功能优化项目建设,推进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加强路灯照明、马路市场、流浪犬、停车秩序、工程渣土等问题治理。推进“城市大脑”建设,提升智慧化管理水平。强化生活垃圾分类攻坚,推进“越美”系列创建提质,深化达标(示范)镇街创建,推动“定时定点”设施全域覆盖、高效运行。
(六)以乡村全面振兴为牵引构筑“和美越乡”。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大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农民增收致富,让广大农村成为展示美好生活的新场景。
认真守护“米袋子”“菜篮子”。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实施粮食生产功能区“百千”工程,建设10万亩高标准农田,加强农业种业管理,完成省下达粮油生产任务。执行最低收购价和订单奖励政策,足额落实粮食和食用油储备。加快县级保障型蔬菜基地建设,推进水产绿色养殖,切实稳定生猪生产,强化主要畜禽生产监测,确保重要民生商品供给充足、价格稳定。
着力做优乡村特色产业。实施农业企业“双百”培优工程,新引进农业重大投资项目10个以上,新增省级以上龙头企业8家。制定出台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推动茶叶、水果、香榧、小吃、花卉等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增10亿元级产业链1条以上。启动农业品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新增绿色食品25个、优质农产品基地20个。
有力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实施“和美创建比拼年”活动,强化片区化、组团式建设,打造省级未来乡村20个、共同富裕示范带2条,新增“和美越乡”精品村40个、精品片区6个。健全农村环境管理长效机制,有序推进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开展省“点亮乡村”试点项目20个以上。改造农村供水工程260座,水质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
持续激发强村共富动能。深化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推进强村共富行动,实施集体经济增收项目100个以上,年经营性收入100万元以上行政村达到40%以上。深化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改革,培育家庭农场1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0家、农创客1800名。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加大闲置农房激活力度,提升农民就业创业培训实效,支持农村电商、快递发展,推动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10%以上。
(七)以文商旅深度融合为载体擦亮城市文化金名片。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以文商旅深度融合为抓手,激活文化底蕴、丰富文旅体验,吸引更多人走进绍兴、爱上绍兴。
加强文脉传承。严格落实大运河(绍兴段)遗产保护管理规划,统筹推进遗产保护、基因解码、文艺创作、文旅开发,加强运河水系综合保护与治理,组织开展运河文化年系列活动,打造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绍兴样板。推进宋六陵、小黄山等遗址考古发掘,修缮不可移动文物29项。加快“博物馆之城”建设,新增博物馆3家以上、省级乡村博物馆20家以上,建成运营绍兴博物馆新馆、绍兴美术馆。
推动“串珠成链”。把千年古城作为文商旅深度融合主战场,建成运营小吃、茶饮、酒吧三条特色街区,全面启动解放路“唤醒计划”。积极构建“1+3+X”水上黄金游线体系,打造展示江南水乡魅力新窗口。加快陆游故里、越王城广场、若耶·铜谷小镇等项目建设,争创曹娥江、会稽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动兰亭、十九峰等景区争创5A级景区,全域串联精品游线,打造千万级核心大景区。
擦亮特色品牌。开展绍兴旅游宣传口号和Logo有奖征集,举办重点城市、重要客源地推介活动。巩固拓展“中国研学旅行标杆城市”创建成效,打造兰亭书法等10个特色研学旅行基地,持续打响“跟着课本游绍兴”品牌。办好“古城过大年”“山阴城隍庙会”“宋韵文化节”等文旅IP,加快21个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全年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2%和15%以上,其中过夜游客人次增长10%以上。
提升公共文化供给。实施文创大走廊新三年行动计划,打造“两岸文创园区”。启动“传统戏剧振兴计划”,出台《越剧传承保护条例》,创排“古城一台戏”,提升“沈园之夜”“鲁镇社戏”演出水平,培育新型演艺业态。加快“15分钟品质文化圈”建设,深化“越读越有味”全民阅读活动,推动农村文化礼堂和美提效,推出“文艺赋美”演出300场,更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八)以绿色低碳为导向改善生态环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抓好环保督察整改,加强环境保护、生态修复,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高标准打造美丽浙江的“绍兴样板”。
强化污染防治攻坚。深化大气污染防治,推进VOCs源头替代,强化扬尘、秸秆焚烧管控,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28微克/立方米以下、AQI优良率达到90%以上。深化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推进水环境质量“一点一策”综合治理,确保县控及以上断面Ⅰ—Ⅲ类水比例保持100%。打好治土清废保卫战,推动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更高水平建设“无废城市”。强化噪声污染防治,开展“宁静小区”建设试点。
加快绿色低碳发展。落实“双碳”目标任务,推进低(零)碳试点示范建设,不断提高绿色低碳产业比重。实施绿色能源“百千万”计划,新增光伏60万千瓦、新型储能30万千瓦,推动千家规上企业纳入用能预算管理,建设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桩1300个以上。深化排污权制度和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完善跨区交易机制,实施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深化绿色建材国家级试点,发布绿色建筑政府采购指南。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扎实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碳汇交易、生态补偿等机制,实施一批生态环境导向(EOD)开发项目。深化河湖长制,推动全域幸福河湖建设。推进美丽生态廊道、健康森林建设,新增绿地60公顷、绿道30公里,完成公园绿地提质12公顷、退化林修复530公顷以上。深化“绿剑”行动,推进生态警务建设,严打违法行为,守护绿色家园。
(九)以公共服务优享为抓手加强和改善民生。坚持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认真办好民生实事,扎实推进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兜牢民生保障底线。强化就业帮扶,发展零工市场,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构建广覆盖多层次的创业就业支持体系,新增城镇就业9.5万人。推进全民参保计划,抓好困难群体兜底帮扶,基本医保参保率达99%以上,低保标准不低于1.4万元/年。深化“助联体”管理运行,推动救助与慈善融合发展,新建改建重度残疾人托养机构。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支持普通高中分类办学,提升多元特色水平。加快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确保省中职“双高”项目全部通过终期评估,保持中职“三大竞赛”全省领先地位。推进教共体和集团化办学省级试点,优化农村中小学校网点布局。提高学前教育优质普惠水平,探索“托幼一体化”工作。
加快建设健康绍兴。构建医疗资源错位发展、良性竞争新机制。推进国科大附属肿瘤医院绍兴院区、浙大二院柯桥院区等建设,确保邵逸夫医院绍兴院区按期投用。加快中医药综合改革,建设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5家。持续优化公共卫生体系,深化疾控体系改革,启动疾控机构规范化建设,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品质。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探索体医融合新模式。
优化“一老一小”服务供给。全域开展老年友好城市、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积极发展银发经济,加快高品质养老机构建设,深化公办养老机构国企化改革,提升养老护理员队伍规模和质量,探索长期护理保险,推进“乐龄中心”创建和老年助餐服务,完善基层医养服务体系。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深化“幼有善育”集成改革,推动普惠性托育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试点。
(十)以“枫桥经验”为引领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推进平安绍兴建设,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创造更多绍兴经验。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推动形成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长效机制,科学编制五年规划,持续深化“枫桥式”系列品牌建设,拓展完善城市版、网上版、行业版“枫桥经验”,积极探索枫桥警务现代化,构建有辨识度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范式。优化县镇村三级社会治理体系,推进镇村综治中心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升级“浙里兴村治社”“数智枫桥综合集成”应用,健全“网格+网络”治理体系。深化警源、访源、诉源“三源治理”,优化非警务事项协同处置机制,推动多种解纷途径畅通联动,着力提高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
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风险。严肃财经纪律,强化“三债统管”,积极稳妥推进存量隐性债务化解,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严禁违法违规举债融资行为,扎实兜牢“三保”底线,持续提升公共资金运行管理效能。深化金融领域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工作机制,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有效处置涉众金融案件,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
提升公共安全水平。落实平安护航新中国成立75周年安保任务,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编织一体化专业化犯罪预防网络,强化食品药品监管。开展新一轮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加强“9+N”重点领域专项攻坚,全力遏重大、控较大。稳步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韧性城市发展水平。开展防汛防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提升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更好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加强双拥共建和武装工作,做好国家安全、人防、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事务、气象等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红十字会等人民团体建设。
各位代表,为民造福是最大的政绩,人民的需求就是我们的不懈追求。今年,我们将继续聚焦群众需求,健全“民呼我为”体系,用心办好十方面民生实事。这些事项,既关乎老百姓衣食住行,又关注下一代健康成长;既兜准兜牢民生底线,又注重保障水平优化提升。我们将高度重视,不折不扣兑现民生承诺,让全体市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各位代表,打铁还需自身硬,千钧重任惟担当。我们必须牢记习对绍兴的深情厚爱、殷殷嘱托,感恩奋进、担当作为,全面提升政府自身建设水平,深化开展“政府工作落实年”活动,以实干实绩和优良作风努力打造人民满意政府。
加强政治建设,筑牢绝对忠诚。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坚持不懈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始终把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始终牢记“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全力以赴推动习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上级决策部署贯通到底、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严格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法治思想,以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为契机,深化“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着力健全依法行政、依法决策制度体系,全面主动落实政务公开,依法接受人大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和各方面监督,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推动法治政府建设行稳致远。
强化务实担当,致力争先争优。坚定“再谱新篇”的使命感,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工作作风,保持奋进姿态、奔跑状态、拼搏心态,以学用相长克服“能力危机”,以创新实践破解“本领恐慌”,让真抓实干、比学赶超在政府系统蔚然成风。增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不做表面文章,不搞花拳绣腿。强化“舍我其谁”的责任感,注重调研、谋定快干,健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工作机制,强力推进各项重点工作落地落实。
恪守为民宗旨,锤炼勤廉作风。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扛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力戒、官僚主义,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让干部有更多时间奔一线、抓落实。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把政府过紧日子作为习惯、变成常态,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把更多财力用在帮企业、促发展、惠民生上,努力创造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新业绩。
各位代表!发展永无止境,奋斗谱写新篇!新征途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绍兴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敢为人先的志气、迎难而上的勇气、革故鼎新的锐气,勇担使命、勇闯新路、勇建新功,奋力谱写新时代胆剑篇,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